乡的解释|乡的意思|“乡”字的基本解释
“乡”字是个字形变化较大、字义丰富、用途广泛的汉字。
从商朝甲骨文的“乡”和金文的“乡”,到秦朝小篆的“乡”,到线条化的隶书的“乡”,再到现在简化字“乡”,“乡”字的结构形体变化较大。一般说,汉字由繁到简的变化过程,在“乡”字上体现得相当明显。
“乡”字的本义从它最初的文字结构中可以看出来。两个人相对而坐,中间摆放着盛食的器具,他们像是在进餐。古人坐姿同现代人有别,他们臀部压在脚跟上,上身挺直,类似现在的跪姿。甲骨文中的“乡”字,是以酒食待客,请人家享用,表示同一地域里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本义是“飨”的意思,也就是用酒食来款待客人。
“乡”字的主要引申义是基层行政区划单位。古籍记载,中国周朝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乡里有一万二千五百户居民,现在看来是个大乡;春秋时齐国十邑为率,十率为乡;秦汉时十里为亭,十亭为乡;唐代以五百户为乡。历代乡的所辖行政区域有所不同。
“乡”字也引申为处所、地方、出生地、家乡。人们对世代居住地方的感情是深厚的。思乡、乡情同忧国忧民一样,为古代诗歌创作的重大主题。古诗《十五从军征》:“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诗句中的“乡里”指的是出生地、家乡。唐朝天宝年间,诗人贺知章衣锦还乡时,写了一首七言绝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由于写得通俗易懂,所以深受读者的喜爱。此外,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历代被广为传诵。
老百姓常说“乡里乡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乡里”、“乡亲”,指家乡的人、同乡的人。“乡里乡亲”泛指同乡的人。俗话说的“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形象地表现了乡里乡亲见面时的亲切情景。
古时乡下人也称妻子为“乡里”、“家里”、“屋里”,显然,这一称呼是丈夫在人前对妻子的谦称,不是贬称,反映了农村就地娶亲、选择配偶受到地域限制的实际情况,也反映了妻子从事家务,一般不离开屋里、家里和乡里的实际情形。如《南史·张彪传》中有“我不忍令乡里落他处。”正如俗语所说:“乡里夫妻,步步相随。”“乡里夫妻”指厮守在一起的不分离的夫妻。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再称妻子为“乡里”、“家里”就不太合适
中国明、清两代举行的一种考试叫“乡试”。这种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在京城和各省省会举行,考试日期在八月份,考中的人称为“举人”。凡是到京城去考试的,叫“进京赶考”,这是古代读书人一生中的大事。
在古代的武昌,曾有一处很有名的景点叫“黄鹤楼”。许多文人墨客写过有关黄鹤楼的诗篇,其中,以唐代诗人崔颢的诗最为著名。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这样写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中的“乡关”两个字所指的是家乡。从古至今,“乡关”、“乡土”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