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九品中正制
释义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僚选拔制度。汉代选官主要靠州郡察举,察举的依据,是乡闾对当地士人的品评。汉末曹操主政后,为扩大统治基础,屡次颁布唯才是举的求贤令。但自黄巾大起义以来,战乱频仍,士流播迁,里闾组织与本籍士人多相脱节,政府不能借助乡论来考核士人。延康元年(220),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之议,立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推行此制的组织机构是司徒府、吏部和各级中正。起初只置郡中正,齐王曹芳时,河内温县(今属河南省)大士族司马懿当政,增置州大中正。大小中正例由司徒府选择德充才盛、贤有识鉴的原籍州郡的现任中央官员来兼任,皆有属员,称“访问”。实行的办法,一般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确定品第,由郡中正负责察访与他同籍的散在各地的士人,了解其家世门资,写成簿阀;核实其才德品行,作出评语(状);而后厘别等第(品),汇总至各州大中正。等第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品级,前三品为上品,余为卑品。不过,一品形同虚设,无人可及,三品则至西晋中期以后就不被认为是上品了,故所谓上品长期即指二品。中正品第人物,以三年调整一次为常例,也可临时升降。第二步是依品授官。中正将士人的簿阀、状、品三项材料造成表册(称“写黄纸”),送交吏部,作为除授官职的根据。官位与品第相对应,升官必须升品,降品等于免官。此制初行,加强了中央对选官大权的控制,士人定品主要根据人才优劣,而不专重家世门第,因而多少改变了汉末那种私家臧否人物、操纵选举的形势,选拔了一些确有才干者充实官僚机构。但由于门阀势力的逐步发展,九品中正制实行未久,即弊端丛生。曹魏后期,中正皆取高门著姓充任,品定士人等第只看阀阅世资,完全放弃唯才是举的原则,西晋时已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严重局面。于是,九品中正制就从中央制约名士大姓的选官制度演变为门阀士族把持选举、垄断政权的工具。南朝寒门势力上升,皇帝往往通过考试的手段削抑士族的权势,宋、齐两代设孝廉(试经)、秀才(试策)二科,梁、陈又增设高策科,都是为此。而北朝从齐后主高纬开始,州郡辟士之权渐延于朝廷,周武帝宇文邕也下令罢门资之制,九品中正制度日趋衰落,至隋唐正式为科举制度所取代。了解这一制度,主要可读《三国志》《晋书》、《宋书》的有关各传和《通典》卷十四《选举典》、《廿二史劄记》卷八参阅杨筠如《九品中正与六朝门阀》(商务印书馆)。唐长孺《九品中正制度试释》(《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征引繁富,有新见,亦便初学。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2: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