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两汉魏晋南北朝散文·南北朝散文·杨衒之
释义

两汉魏晋南北朝散文·南北朝散文·杨衒之

两汉魏晋南北朝散文·南北朝散文·杨衒之

杨衒之(?——550以后) 北平(今河北满城北)人。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永安年间官至奉朝请,以后历任期城郡太守、抚军府司马、秘书监等职。其生平事迹,可考资料存世甚少。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于太和十九年(495)迁都洛阳,并改皇族姓拓跋氏为“元”。当时皇族等统治者崇尚佛教,广造寺塔,至武帝(元修)末年(534)洛阳一地就有寺塔一万三千六百六十七所之多。

孝静帝时,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洛阳成为两魏交战的中心,原来塔寺多毁于战火,孝静帝武定五年(547),杨(一作“阳”)衒之因事路过洛阳,目睹昔日繁华,朝夕化为灰烬,引起千般感慨,因撰《洛阳伽蓝记》。

“伽蓝”,是梵语“僧伽蓝”的简略,即“佛寺”的意思。本书历叙洛阳佛寺兴废经过,兼及有关政治经济概貌、风俗景物、人物故事,以及贵族豪门的奢华生活。其撰书目的,正如唐初释道宣所言:“(杨衒之)见寺院壮丽,捐费金碧,王公相竞,侵渔百姓,乃撰《洛阳伽蓝记》,言不恤众庶也。”这一思想在他上魏主《述释书》中,表达得更为明白:“释教虚诞,有为徒费”。而寄生的僧侣群凭借特权,损人利己,“贪私无厌”;逃避赋役,就乐避苦,不爱国家。(《广弘明集·叙列代王臣滞惑解》)。杨衒之能为国计民生着想而撰此书,实在可贵。

此书记存了北魏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四十年间的丰富史料,可补正史之不足,具有历史价值;在文学上,它也是北朝存世不多的散文著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给予很高评价:“其文秾丽秀逸,烦而不厌,可与郦道元《水经注》肩随。”书中有些人物描绘也很生动。明人毛晋在该书跋文中给予称赞说:“妙笔葩芬,奇思清峙。虽卫叔宝(卫阶)之风神,王夷甫(王衍)之姿态,未足以方之矣。”

当然,此书也不无缺憾,比如部分材料有夸张失实之处,还有一些宗教故事,有过多的不科学成分,等等。但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之作。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9 4: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