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静静地流着泪珠,
它并不习惯于嚎啕大哭,——
白昼已把黑夜遗忘,
白昼不知道怎样了解对方,
同时也不想知道——
黑夜为何被永恒的忧伤笼罩。
当朝霞重新发出亮光,——
小草上的夜露格外灿烂,
这是夜的泪水;每一滴夜露,
每一颗辛酸的泪珠,
都映照出白昼的笑颜,
然后无忧无虑、漫不经心地消亡……
(吴笛译)
【赏析】
这首诗的意象虽然简单,却蕴含广泛,因为“黑夜”这一主体意象的所指在诗中是不明的,由此带来了主题的多义性和模糊性。斯拉维伊科夫既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批评家,曾经宣扬过“纯艺术”理论,否定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从诗人的这一立场出发,那么,这首诗被理解为对黑夜与白昼相互交替这一纯粹自然现象的生动描述也未尝不可。但是,正像诗人的创作与他的理论常常是矛盾的一样,诗人对黑夜和白昼的人格化描述也总是让我们背离这种简单的理解,而将目光投向现实人性的世界,从而怀疑诗人的用意并不是意象的直陈,而是别有所指。我们困惑的是:“黑夜”为何要静静地流泪?诗人要用“黑夜”来隐喻什么?“黑夜”与“白昼”的隔膜意味着什么?如果进一步追问,则必然牵涉到诗人当初写作的意图是什么的问题。然而,诗人已去,他的写作目的无从得知;诗歌独立于诗人之外,让读者自己去填补它的所指空白,去揣测诗句的内涵。我们可以把“黑夜”理解成失恋的少男或少女,他(她)被自己的恋人抛弃甚至遗忘,挥之不去的“永恒的忧伤”笼罩了他(她)的整个生活,内心的悲凉却不被对方所知——因为对方已经“不想知道”,因而只能化作颗颗泪珠,在黑暗中静静滴落。对方的“笑颜”愈益透露着遗忘的残忍,那愈益明亮的世界更是逼迫着、压制着失恋者悲愁的自我,使失恋者越发渺小,乃至于可有可无。作这样的解读,这诗就成了失恋者的哀歌。我们也可以把“黑夜”理解为一位失意的青年,他徒有一身的才华和宏伟的抱负,在现实中却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出路,那个喧闹的尘世于他似乎是格格不入的,或许,他看清了那个明亮世界中的污秽与邪恶,没有足够的勇气或者根本不情愿将单纯的自己投身于那个大染缸,于是只能躲在黑暗之中,悄悄淌着无人知道的泪水。世界将他遗忘也许是他的幸运,然而,这种处境无疑使他心酸。如此理解,这诗就是怀才不遇者的悲歌。
或许,我们也可以把这首诗视为一首逆境抒怀的政治诗呢。不过,如果从生活哲理来说,该诗可以直接被视为对人生中常常遭遇的漠视与遗忘的形象化表现。别人的漠视给我们带来遗憾和痛心,而遗忘是要比憎恨还让人苦痛的。如果是憎恨的话,我们还活在别人的记忆中,还存在着;一旦被遗忘了,那就如死了一般不存在,就像在白昼灿烂的笑容里发现不了丝毫夜的痕迹。在生活中,有多少曾经朝夕相处的人已经将我们遗忘,而我们又不知不觉中遗忘了多少伙伴与朋友?诗人似乎在告诉我们: 人生中充满了各种漠视、轻蔑和遗忘,许多时候人们都是选择默默承受,像诗中的“黑夜”一样,有着自我牺牲的隐忍,留下些许的感慨与无奈。无论生命中的轻与重,我们都得独自担当,无法逃逸。
(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