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鬼谷子·摩篇第八》释义
释义

《鬼谷子·摩篇第八》释义

摩篇第八

题解

《太平御览》卷四百六十二引用本篇时,称本篇为《摩意》。本篇与《揣篇》为姊妹篇,人们往往以“揣摩”并称。“摩”是切磋的意思,是揣术的一种。高诱《战国策·秦策一》注解:“揣,定也;摩,合也。”《四库全书》题注曰:“摩者,顺而抚之也。摩得其情,则顺而抚之,以成其事。”嘉庆本本篇题注遗失。俞棪曰:“《学记》曰:‘相观而善之谓摩。’摩者,由外而合于内者也。”《四部精华》引注曰:“摩,揣摩也。符,合也。谓外揣摩而内符合也。”

《鬼谷子》认为,善于摩意的人就像渔翁一样不动声色,“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强调谋划要周密,沟通方法要得当,将游说法则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摩”的目的就是“成事”,还要在隐秘中进行。

《揣篇》论述的重点在于揣悉对方内心之情,《摩篇》主要论述其方法,所以说《摩篇》是《揣篇》的延续。

摩者,揣之术也[1]。内符者,揣之主也[2]。用之有道[3],其道必隐[4]。微摩之[5],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所应也,必有为之[6]。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窌、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7]。摩之在此,符应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8]。

注释

[1]摩者,揣之术也:陶弘景注:“谓揣知其情,然后以其所欲切摩之,故摩为揣之术。”摩,本意为切磋、研究,这里借指探测对方心理的一种方法,是“揣情之术”的一种。

[2]内符者,揣之主也:陶弘景注:“内符者,谓情欲动于内而符验见于外。揣者见外,符而知内情。故内符为揣之主也。”内符,内心情感活动的外在表现。尹桐阳注:“情在于内,摩之可得,则彼情如符信然,故云内符。”主,主旨,目的。

[3]用之有道:陶弘景注:“揣者所以度其情慕,摩者所以动其内符。用揣摩者,必先定其理。故曰用之有道。”

[4]其道必隐:陶弘景注:“以情度情,情本潜密,故曰其道必隐也。”隐,隐蔽,隐秘。

[5]微:微暗,暗地里。

[6]其所应也,必有为之:陶弘景注:“言既揣知其情所趋向,然后以其所欲微切摩之,得所欲而情必动;又测而探之,如此则内符必应。内符既应,必欲为其所为也。”有为,有所作为。这里指根据对方的外部表情来探测他的内心。

[7]“故微而去之”四句:陶弘景注:“君既欲为事必可成,然后从之;臣事贵于无成有终,故微而去之尔。若己不同于此,计令功归于君,如此可谓塞窌、匿端、隐貌、逃情。情逃而窌塞,则人何从而知之。人既不知,所以息其僭妬,故能成事而无患也。”塞窌,堵塞漏洞。窌,地窖,这里指漏洞。匿端,隐藏头绪。尹桐阳注:“窌、端,皆所以藏物者。”《四部精华》注曰:“窌,音教,与窖同,地藏也。塞窌匿端,谓塞其所藏而隐匿其端,不使人见也。”隐貌,隐藏自己的外在表现。逃情,隐藏自己内心的真情。逃,隐藏。

[8]“摩之在此”四句:陶弘景注:“此摩甚微,彼应自着。观者但睹其着而不见其微,如此用之,功专在彼,故事无不可也。”此,指己方。彼,指君主一方。

译文

“摩”是揣术的一种。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必定表露于外,通过“摩”的手法将人内心的隐秘实情暴露出来为我所知,这是揣测的主旨。运用“摩”的规律,关键在于要做到隐蔽。暗暗地运用“摩”的手法,根据对方的需要,从满足其喜好欲望的角度,暗中试探他,他的内心在欲望的驱使下一定会有所反应。一旦反应出来,我们必定有所作为。在达到目的之后再暗暗地离开,这就叫作堵塞漏洞,藏匿头绪,隐藏自己的外在表现和内心的真实想法,不让自己的表情泄密,做到对方和他人都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这样事情办成功了,也没有留下后患。我们用满足对方的喜好欲望来引诱他,对方一定会有所反应,接着我们再根据他的反应来做事,那么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好的。

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1]。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2]。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3],而天下比之神明也[4]。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5]。

注释

[1]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陶弘景注:“钓者露饵而藏钩,故鱼不见钩而可得;贤者显功而隐摩,故人不知摩而自服。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也。兵胜由于善摩,摩隐则无从而畏,故曰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主事,这里指主持掌管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等大事。主兵,指挥战争。人不畏,士兵相信统帅的谋略而不惧怕敌人。

[2]“圣人谋之于阴”四句:陶弘景注:“潜谋阴密,日用不知,若神道之不测,故曰神也。功成事遂,焕然彰着,故曰明也。”阴,隐蔽,隐秘。神,神妙,神奇。阳,公开。

[3]道:通“导”。

[4]而天下比之神明也:陶弘景注:“圣人者,体神道而设教,参天地而施化,韬光晦迹,藏用显仁。故人安德而不知其所以利,从道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比之神明也。”神明,像神一样无所不知。

[5]“主兵日胜者”五句:陶弘景注:“善战者,绝祸于心胸,禁邪于未萌。故以不争为战,师旅不起。故国用不费,至德潜畅,玄风遐扇,功成事就,百姓皆得自然。故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比之于神明也。”不争,不必争斗。不费,没有花费。

译文

古代的那些善于使用“摩”的人,就好像拿着钓竿蹲在深渊旁边垂钓一样,装上钓饵,投到水中,就一定能够钓到鱼。所以说,这种人主持政事每天都会有成绩但别人并不知道,指挥战争每天都能打胜仗,士兵相信统帅的谋略而不惧怕敌人。圣人便是这样在隐秘中谋划,所以被称为“神妙”;他的成绩人人都能看到,所以叫作“圣明”。所谓主持政事每天都有成绩,是因为他积累德政,人民安居乐业,却不知道谁给了他们利益;他积累善政,人人都遵循着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天下的人都把他比作“神明”。所谓指挥战争每天都能打胜仗的,是说他经常不用攻伐的手段进行战斗,也没有耗费人力和物力就结束了战争,因而老百姓不知道他是怎样使敌人顺服的,也不知道他是怎样使敌人害怕的。所以,天下的人都把他比作“神明”。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1]。平者,静也;正者,宜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2];行者,成也[3];廉者,洁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4]。故圣人所以独用者[5],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6]。

注释

[1]“有以平”十句:陶弘景注:“凡此十者,皆摩之所由而发。言人之材性参差,事务变化,故摩者亦消息盈虚,因几而动之。”

[2]名者,发也:陶弘景注:“名贵发扬,故曰发也。”发,散发。

[3]行者,成也:陶弘景注:“行贵成功,故曰成也。”行,行动。

[4]谄:谄媚,讨好。

[5]独用:独自使用,这里指圣人使用的手段。

[6]其用之非也:陶弘景注:“言上十事,圣人独用以为摩而能成功立事,然众人莫不有之。所以用之,非其道,故不能成功也。”用之非,这里指用非其道,使用时没有按照其规律。

译文

圣人在实施“摩”时有很多种,有用和平进攻的,有用正义责难的,有用娱乐讨好的,有用愤怒激励的,有用名望威吓的,有用行为逼迫的,有用廉洁感化的,有用信誉说服的,有用利益诱惑的,有用谦卑夺取的。和平就是安静,正义就是刚直,娱乐就是喜悦,愤怒就是激动,名望就是声誉,行为就是实施,廉洁就是清明,信誉就是明事,利益就是需求,谦卑就是迎合。所以,圣人独自使用的“摩之术”并不神秘,普通人都可以使用;但是,普通人没有取得成功,原因就在于用得不正确。

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之[1]。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2]。夫事成必合于数[3],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4]。

注释

[1]“故谋莫难于周密”五句:陶弘景注:“谋不周密则失机而害成,说不悉听则违理而生疑,事不必成则止篑而中废,皆有所难。能任之而无疑者,其唯圣人乎?”《太平御览》引佚注曰:“摩不失其情,故能建功。”任,负担。

[2]“故谋必欲周密”三句:陶弘景注:“为通者说谋,彼必虚受;如受石投水,开流而纳泉,如此则何隙而可得。故曰结而无隙也。”所与通者,所结交的心意相通的人。说,商量,谋划。结而无隙,像打结一样紧密而没有缝隙。

[3]数:技术。这里指游说技术。

[4]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陶弘景注:“夫谋成,必先考合于术数,故道、数、时三者相偶合,然后事可成而功可立也。”偶,相合。

译文

所以谋略最难的是做到周详严密,游说最难的是做到让对方全部听从自己的意见,办事最难的是让所做之事一定成功。在谋略、游说、办事这三个方面都做得正确,只有圣人才能够达到。所以要想谋略一定周详严密,必须选择与自己亲密结交的心意相通的人一起谋划,这就像给绳子打结一样紧密而没有缝隙。要想办事成功,必须要符合游说所要求的技术,这就叫作道理、技术、时机三者相互结合。

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1]。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2]。此物类相应,于势譬犹是也[3]。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4]。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之道[5]。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6]。

注释

[1]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陶弘景注:“进说而能令听者,其唯情合者乎。”情,这里指人内心的感情。听,听从。

[2]濡:浸润。

[3]势:形势。

[4]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陶弘景注:“言内符之应外摩,得类则应。譬犹水流就湿,火行就燥也。”内符之应外摩,指自己从外部出发去摩对方,对方内心的反应一定会表露出来。

[5]独行之道:指“摩”是唯一能够通行的方法。陶弘景注:“善于摩者,其唯圣人乎!故曰独行之道也。”

[6]“夫几者不晚”三句:陶弘景注:“见几而作,何晚之有?功成不居,何拘之有?久行此二者,可以化天下。”几,事物的微小征兆。拘,取。化,生成。

译文

游说时所说的话要使对方听从,就一定要合于对方内心的真情,只有内心情感切合的才会听取。所以物都是以类而聚,抱着柴薪走向火,干燥的会率先燃烧;平坦的地面注入水,湿润的地面先积水。这就是物类相应的道理,在形势上必然如此。这里说的内符回应外摩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说,运用“摩”的手法,就是要用同类去感应,如果不感应,就改用满足对方欲望的办法来引诱,这样对方怎么会有不听从的呢?因此说“摩之术”是唯一能通行的方法。见到了事物的微小征兆便毫不迟疑地采取行动,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事情成功了却不保守居功,默默地退出。长此以往,便能够获得最后的成功。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4 11:5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