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解脱烦恼与性理心法的关键点
释义

◎解脱烦恼与性理心法的关键点

◎解脱烦恼与性理心法的关键点

在起心动念间往心头灵台内观,观什么?就是观气!观察好恶分别时,心头内的一丁点气机起伏变化(俗称感觉,或情绪)的真相,便是开启明心见性之门的第一步了!

例如:两个人两小无猜,谈恋爱感觉对味了,心就恋爱了,感觉不对味,强迫也是合不来的。所以,感觉就是一切,感觉就是心情,心情就是心的好恶。我们内心的好恶取舍,几乎完全受到感觉来左右,所以我们简直可以说感觉就是你的心!

感觉其实是一股气的形态所造成的。情侣说有股暖流流过我的心窝!这股流动的气营造出一股恋爱的好感觉;或者说“他这话令我的心好寒!”这股气马上又让他的心降到了冰点。

这种气的微微起伏的运作形态,造成一个人内在的感受截然不同。这气的微微变化营造出感受,而感受影响着心的好恶,所以我的先师曾说:“心即是气,气即是心,无二无别!”真是没有一番彻底觉悟自身的人,说不出这样的话来啊!短短的一句话,给了我莫大的启发,您千万要细细研读才是啊!

人们的心情常被胸中一点点气的起伏所影响,所以心头的气有所起伏变化时,我们的心就开始分别好坏,就开始喜欢不喜欢,开始取舍……人类的贪爱与烦恼于是便在心头一方寸间上演!

想想看,每当你有很多烦闷心情在心头的时候,或是愤怒、忧郁的心情挂心头的时候,是不是胸中都充满着一股股的气血在作祟?然而,气血本无这些意义存在,气血只是自在地起伏而已,时而凝聚,时而消散,如此而已;它在身中的真相,也只不过是微量的一丁点感受而已,然而我们却对它产生很大的误解与迷惘!

所以,走出烦恼的唯一路径,便是要对胸中的气血重新加以认识,让胸中的气血恢复本无意义的畅然原貌,不使我们的好恶在气血上攀附助长,人们便得以从情绪中得到解脱、得到自在!从此之后,那清明的心不再为满腔气血而烦恼挂怀,这就是孟子所谓“不动心”的真意。

那么你会问:如何让这气血恢复本来自在的原貌呢?其实只要观察它、感知它,把加在气上的妄知妄见去除,把加在气上的声音影像也去除,最后就只剩下气血流动时微微的一丁点感觉而已,霎时烦恼的意义好像都不见了,你将体验到立即从气血中得到解脱的欢喜与自在!

例如郁卒、烦闷等心情,都是在某种气血上加上嗔厌的知见后而形成的,因此想要由这种心情中解脱出来,就得学习如何观察气血的“无相”。通过观察,把这嗔厌抵抗的心情从气血上拿掉,先把郁卒、烦闷的意义从气血上拿掉,让它回复到原本无意义的本貌来,才能品尝到解脱的真味。

如何能拿得掉气血上所攀附的相?就是“观察真相”而已!往内观察胸中当下真实的发生,真相中无郁卒,真相中无烦闷,真相可以解脱烦恼,见到气机自在起伏的真相,就见到畅然,就见到真性。

古圣先贤把这个观察心源而获致心性自在解脱的学问叫“内观”。此学问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大家因照见本性而解脱无尽的烦恼挂碍。

一个失恋的人,每当胸中又泛起那个熟悉的感觉的时候,气血越大,思念的情绪也就越强,就会越渴望再见到那美丽的倩影,此刻若想起她早就移情别恋了,这时胸中立即又泛起另一股热血,而加深了你痛恨、愤怒的敌意!这种情绪常常令你烦恼不已。其实这一切的心情,都是气血在主演而已,少了那股气血,什么情绪也不存在。

那么,一个人要如何在气血升起的当下得到解脱呢?首先,必须要通过返观,觉察你的烦恼、你的思念原来是攀附在这股气血上的戏码而已,仔细地观察这个事实,再盯着微微起伏的气血仔细观察,看清它的微量,看清它的流畅,看清它的温度,看清它的一切真相。

把攀附在气血上的影像拿掉、把意义拿掉、把贪爱拿掉、把抵抗也拿掉……就只剩下那个气血应有的生灭起伏的感觉而已,其他什么也不存在。这是至清至真,这是纯净,这是一尘不染,这是本来无一物……若能观到这里,烦恼当下得到解脱!

要进入这个学问,每个人都得经历一段时间的观察。即观察心头一窍内的真相!基督教中说:“真相可以解脱烦恼!”能否返观自心的真相,它关系着人们是否能解脱烦恼。

怎么观察?举个例子,我们常在马路上看到一种超大荧光屏幕的广告,假设上面有一张很性感的图片,看起来让人体温上升,因此很吸引人……然而你所看到的图像并非真实,它只是一种假象,它是由一颗颗小灯泡里所投射出来的一小束的光线所集合而成的而已。如果把其他的部分遮掉,只留下一小颗灯泡来看它的真相,你就会发现它只是颜色不断变化、一闪一闪的小灯泡而已,原来是这一小束的光线在欺骗众人的感情啊!

看到这个真相,身体的温度已经下降了!然而如果你再把那些遮掉的部分再掀开,你马上又被妄相所侵袭,你身体的温度又再次升高了!这就是真相与妄相的差别。

但可别误会,我要你拿着放大镜,去看看那些俊男美女,在显微镜下原来都只是碳水化合物所组成的而已!这不管用的,当显微镜拿开时,那个贪爱依然在你胸中呈现。问题不在外,而是在你的胸中!

一切的贪嗔迷惘都只在我们的胸中上演,所以与其观察外物的真相,为何不回过头来观察心头一方寸内的真相呢!

胸膛就像这荧光屏幕一样,我们常常被在胸中上演的气血迷得神魂颠倒,也很习惯地为这简单的气血起伏配上声音、画面,甚至意义,来令自己久久不能自已。所以说胸膛是一个迷魂阵一点也不为过!

我们把胸中的一丁点发生,当成天大的事来处理,把胸膛当成情绪的战场,当成是我的贪、我的嗔、我的烦恼、我的心情、我的一切!然而这并非事实,这只是一种未经思考与观察的误解!

如何走出胸中这个迷魂阵的误解呢?这可不是靠理论的说明就能达到的。你必须细细地观察!盯住它看,仔细地去体验这个迷魂阵的真实面貌,去看出它本来未攀附声音、影像、意义、贪嗔之前的原始真相,无尽的迷惘与烦恼立即获得解脱。

如果你现在很郁闷,那个难过在哪儿呢?仔细观察你胸口的一小撮,哦!原来是这儿有一种紧紧、沉沉、密密麻麻的感觉(也是气的一种形态)存在的缘故,它若隐若现,原来是它让你觉得不舒服!

此时你应当放松肩膀,盯住这一小撮的感觉,仔细地觉察和感知它的原味,它只是一丁点细细麻麻,它只是比平常多了一丁点的紧、一丁点的热而已。它很活跃,也很流畅,它实际上不代表什么难过,它其实很微弱、很自在,而你对它产生了一连串的误解!

也许你一直不喜欢这一丁点的感觉,因为它让你感觉到很痛苦,然而你仔细地观察,其实它只是一丁点的紧、一丁点的热,它根本毫无威力,原来可以这么轻松地面对它!原来在动荡的气血中,可以如此的自在,如此的没有烦恼!

以上我所说的这段话,没有真正进入内观心源的人,是无法体验的。

为什么三教圣人都提倡内观?提倡观自在?提倡觉知?目的就是请你看清楚黄庭一窍内的真相!这么无尽的贪嗔痴爱是由什么组成的?喔!原来是黄庭一窍内一丁点气血的感觉在骗人呀!它只是单纯的一丁点起伏而已,非常单纯,哪来什么贪、嗔、痴、爱等意义的纠缠呢!

现在你终于了解,为什么我要大力提倡黄庭禅了吧。因为没有通过观察黄庭一窍内的真相,烦恼便不知在哪儿发生,解脱也无处可以入手了。常有学生说“我看不到”,或说“看不清楚”,这种情况只要专注地练习两三个星期,等到觉察感知力提升之后,马上就会有所改善的。

平日要怎么练习内观心头呢?一开始在培养觉察感知力的过程时,你可以任意盯住身体某个一小块范围,去觉察感知其内部的一丁点感受的变化。比如一个巴掌大的范围,或像一枚铜板大的范围,在手脚四肢来回观察,以培养觉察感知感受的能力。

专注地观察这个区域内所有的感受,像是热热的、冷冷的、细细麻麻的,像脉搏的,酸酸的、痛痛的等,这些都是你要观察的目标。

观察它的一丁点感觉,它的活跃、变化、自在流畅、它的不含任何意义、它的本无烦恼(四肢中的感受本无烦恼,烦恼只在胸口内黄庭一窍的感受中发生)。

专注在一个小范围内培养觉察感知力,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发现感觉敏锐了,最后再集中火力,专注地观察情绪的战场——胸膛。

每个人身体中时时刻刻都充满着感觉,只是感觉一上了胸膛,便已充满着情识,而人们只是不懂得怎么把胸膛气血上的情识去除下来而已!因为你已习惯胸中一有起伏,全都是情绪,全都是不能自已,对吧?其实要从正在胸中升起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很简单,只要盯住心头一方寸的小范围来觉察感知它的实相就行了。

好比方才所说的屏幕上,正在播放一个很诱人的画面,人物在里面晃来晃去,当然你是很难不被迷惑的。但是如果你只盯着其中一小块灯泡看,看清这每一小块闪闪烁烁的真相,所有的迷惑就都解决了!

内观的妙用在哪里?就在不能自己的当下。马上集中注意力,观察胸中所发生的改变的真相。若是你不能确定是否胸膛才是问题的关键,那么你可以一直换地方观察,在肢体上一小块、一小块地觉察感知,全身上下无论哪里都可以观察。

但最后你会发现,唯有你的胸腔才是所有烦恼的关键所在。这里是全身气机的感应中枢,它是全身充满感觉最多的地方,一切的情感都由这里发出。是这些在胸中不断来来去去的气血感觉,使你烦恼不已,使你欲清静而不得清静!三千年前的老子,把这个地方称为黄庭。

在情识烦恼来袭的时候,通常你会感到胸中有像拳头这么大一团卡在那儿,或在那儿起伏、激荡,你要马上收回外在的注意力,专注在胸中像拳头大小的范围仔细观察,去感觉看看。若觉得观不到那地方的感觉,可以用手指重压一下胸口,让感觉扩大,以便让你观察。

观察到胸口的感受后,把自己的胸膛想象成方才的屏幕,不要看整个屏幕,初学时要缩小范围,仔细去觉察感知那一小块、一小块的小感受,特别是胸口正中黄庭一方寸内的感受真相。不要习惯看整个屏幕,那样会被情绪所骗,要学习在乱阵之中抓住其中的一小点来观察,看清这一小点的实相,情识马上得以去除,所剩下的,就是那清明的觉察感知,那不分别、不取舍的不二本心了!

还记得那个义字吗?义就是要把不当存在的立即砍断,在贪最重的那个当下,通过返观,从心头起伏的气血上断然地把情识妄想卸除下来,让那不二的本心呈现出来,让那良心出头,那就是懂得在心上集义了!

不论是在生活上做什么卑微的事,或什么丰功伟业的事,随时都保持这样实相的觉察感知,不要被攀附在气上的那个卑微感所欺骗了,也不要被攀附在气上的那个高尚感给欺骗了,怀着实相的真知去行你的作为,这才叫做“慊于心”。是慊于那个不分别、不取舍、无贪无嗔的不二本心,而不要慊于那些惯有情识的心。

如果外在行着极有义理的作为,但在胸口的气血上却攀附着那个自以为善、自以为好、自以为丰功伟业的好恶情识,就是孟子所说“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外表虽然是道貌岸然,丰功伟业,但浩然之气还是衰败了!

所以,孟子才会说“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告子他没有弄清楚修行的根本是在心内,却不断地往外在事貌功业上去努力。

“集义”就是当舍则舍,当留则留,是情识的都得舍去,是本性的都得留下。如果你不懂得分辨这个内外本末,就不知道什么当舍什么当取,到最后也就只有越来越迷糊而已。

世上有些事情是可以各有不同的。这幅画这样画也可以,那样画也可以,各有各的美。但是,有些永远不变的事情是只有一个答案的(例如本性即是)。一旦观念错误,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种情况就由不得你用各方说法不同这种说词搪塞过去了。

义的重点就是在取舍这两个字上,生活中与人相处上必须有这个义,起心动念上更要有这个义,才能养起这股浩然之气来,这个义是很重要的。

但这个义有内外之分,孟子批告子说“以其外之也”,告子只知外面的义,却失去了内里的根本。既然根本没了,外面的义还叫义吗?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9 6:15:10